本期“地图坐标”:温州苍南县灵溪镇卡尔诗美发店
颜怡选习惯用手机写作,这和他开理发店有关。灵感来了,他就掏出手机写两行,客人一进门,手机揣回兜里,立即拿起剪刀,“我会边剪边打腹稿,等忙完再写。”
颜怡选的理发店开在温州苍南县灵溪镇的一条老街上,一开就是15年。理发既是他的饭碗,也是他的创作源泉。2023年,他的散文《我是剃头匠》获得“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”十佳散文奖。主办方如是评价:“用诙谐而简明的手法,描述了‘剃头’这一特别的行业,让文章在众多述说亲情与乡愁的散文中脱颖而出。或许,真正进入到生活当中,获得众人所难以发现的不同题材与细节,也是当代写作的一种出路。”
这两年,随着“理发师作家”这个名号越来越响,很多人见面喊他“老师”,也有人称他为“老板”。这位高中辍学、靠剪刀谋生二十多年的理发师却觉得很不好意思:“比起那两个称谓,我更喜欢别人叫我‘师傅’。因为我就是个一直在追梦的剃头匠,这是对我手艺的认可。”
展开剩余89%颜怡选的店铺虽小,却是他观察世界的窗口。潮新闻记者 庄小蕾 摄
先谋生,后谋爱
颜怡选出生于苍南县灵溪镇观美社区大埔村,家中兄妹三人,他排行老大。2002年,迫于家庭经济压力,他高二刚读完便辍学去拜师学理发。出师后,他手提工具箱,仗“剪”天涯,辗转西安、台州、厦门等地,一边在理发店里打工,一边坚持阅读。2010年,颜怡选回到老家灵溪镇开了一家理发店,以此为生。十五年来,顾客从少年变成中年,而他手里的剪刀没停过。
如果说理发是他的“六便士”,文学就是他珍藏在心中的“月亮”。
年轻时,他喜欢唱歌,在校园歌唱比赛里拿过奖,曾梦想去看任贤齐的演唱会。而最大的爱好,还是看书。读书时家里穷,他省下早饭钱买书,“一天伙食费5块,吃了三星期面条,才攒出16块,买了本韩寒的《三重门》。”老婆现在都会打趣他:“叫他买件出门做客穿的新衣服,他都要犹豫好久。但说到买书,他真的眼睛都不眨一下。”
打工时,别的理发师闲来去吃饭打牌,他却喜欢去夜市逛旧书摊。理发时听顾客唠的家常,随手记在纸上,攒成了第一本小说《如果当年》的初稿。当时的同事笑话他:“你一个剃头匠写这些有啥用?”他憋了半年,后来自己跑到印刷厂,将书稿印刷成册留作纪念,“人生在世,总要留下点什么,就当证明我来过。”
2008年,他在台州理发店打工,一位前来理发的顾客是当地媒体的副刊编辑,得知他平时喜欢写点东西,就鼓励他投稿。一个月后,报社打电话来通知他取样报。颜怡选记得特别清楚,那天他攥着人生第一笔稿费——三十块钱, “手抖得差点拿不住报纸,就像范进中举,走在路上都想大喊几声。”
但这缕文学的涟漪,很快又藏身于生活的褶皱中。此后十几年,他忙着结婚生子、开店养家。直到2021年,生意逐渐稳定,他才重新提笔,“就像憋久了的气,突然喘过来了。”
2023年,他拿下“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”十佳散文奖,同期获得一等奖的是名家梁晓声。可惜的是,虽然收到了邀请,颜怡选却并没有出现在领奖台上。谈及此,颜怡选也挺直率:“当时也不知道会不会拿奖,还要买机票什么的,就没去,而且我一直觉得,文学只是我的一个梦,北京太远了,而生活就在眼前。”可能这就是他一贯的生活准则——“先谋生,后谋爱”。
颜怡选在家中看书。潮新闻记者 刘琨 摄
作家中最会理发的
如今,23平方米的理发店成了颜怡选的“故事仓库”。透过它,他看到人来人往,世间百态。每天要在店里工作12个小时,颜怡选会尽可能利用所有碎片时间来阅读和写作。等烫发的间隙,午休的半小时,甚至上厕所的工夫,他都会把看到的、听到的灵感记录下来。那台手机里存着上百个片段:“阿德的三轮车”“学徒工的冬天”“妹妹的名字” ……
拿下大奖后,颜怡选从籍籍无名的剃头匠,变成全国各家媒体争相报道的“理发师作家”。2023年,他出版了的第一本书《如果当年》,还加入了温州市作家协会。一句“他是作家里最会理发的”,成了他经常听到的夸奖。2024年12月,苍南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,合影时,苍南县作协吴合众主席招手喊他:“怡选,快过来拍照,你是我们作协的人!”他鼻头一酸——“剃头匠”终于和“作家”同框了。
但如果要在“理发师”和“作家”两个标签中作选择,颜怡选还是会选前者。
“一个客人跟我说,我每次在朋友圈发些文章,他都会点进去看。我也挺受鼓舞的。”颜怡选咧嘴一笑,手里的推剪嗡嗡响,“不过还是顾客夸我头发剪得好,再介绍生意过来,那个成就感更大一点。”
因为淋过雨,所以想为别人撑伞。颜怡选经常参加 “爱心义剪”活动,为社区老人、困难群体理发。他店门上就贴着一张“免费理发”的告示,上面写的话也很暖心:“朋友,‘人生路漫漫,何曾有坦途’,困难只是暂时的,我们一起笑着面对,一起跨过这道坎,加油!”
或许就是这种同理心,让他的写作与生活融为一体,呈现出一种“贴地飞驰”的质朴无华。而颜怡选也清楚自己的局限,试图跳出理发店的圈子,“总不能一辈子写理发店”。他参加了成人高考,目前在读大专,以期为写作吸收更多的养分。他也开始系统性地阅读,看完了葛亮的《燕食记》,又读了蔡崇达的《皮囊》《命运》和《草民》,“希望我的写作水平能慢慢向名家靠拢。”
颜怡选习惯利用工作的间歇,在理发店里用手机写作。 潮新闻记者 庄小蕾 摄
跑起来,就有风了
颜怡选有两个孩子,儿子读初中,女儿念小学。他最大的心愿,就是成为让孩子骄傲的父亲。这句话看似“很官方”,实则很触动了他心中最柔软的地方。因为颜怡选的心里,一直藏着一根“刺”。
几年前,上小学四年的儿子在饭桌上突然问他:“爸,你怎么不努力?同学爸爸都开豪车、住豪宅,你怎么却开电动车呢?”颜怡选一口饭噎在喉咙里。
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——上世纪90年代,他父亲踩三轮车养家。从灵溪柴街口到桥墩三十六街,单程车费是一人五毛钱。即使“冬天手掌裂出口子,夏天屁股捂出火疖子”,父亲也从未放弃。
“你想想,如果爷爷不努力的话,我们现在还住在农村老家;如果我不努力的话,我们还住在灵浦路老房子里。你说我有没有努力?”他咽下饭,对儿子说,“努力就像一场接力赛,当年爷爷把接力棒交给了我,等你长大了,我再把接力棒交给你。”
当时,儿子点点头,似乎听懂了他的话。但颜怡选心中始终忐忑:“我读书的时候特别讨厌我父亲的职业。直到自己成为父亲,才体会到他的不容易。现在,我的小孩会不会也讨厌他的爸爸是个剃头匠?”
直到有一天,儿子放学回来告诉他,同学从学校传达室拿来一份登了他文章的报纸,特意拿给他看。“那一刻,我觉得他未必嫌弃我这个剃头匠爸爸。”颜怡选搓了搓手上的碎发,笑了。
写作拉近了他与儿子之间的距离,同时,他也身体力行地让孩子们明白,生而平凡,并不意味着碌碌无为,不论当作家还是当理发师,都是一种“奔跑的姿态”。就像他在书里写的那样:“没有伞的孩子,只能向前奔跑。生活虽然沉闷,但是跑起来就有风了,你今天所坚持的东西,总有一天会反过来拥抱你。”
6月15日是父亲节,颜怡选照常在店里忙碌。小女儿突然对他说:“爸爸我没有准备礼物怎么办?我帮你扫一下地吧。”说完女儿就拿起扫帚,认认真真地将理发店地上的头发扫拢,倒在畚斗里。此时,阳光在地板上投下一道晃动的光带,女儿站在光里,像个发光的小天使。颜怡选的眼睛有点胀,突然想唱他偶像任贤齐的那首歌——“往前一步是黄昏,退后一步是人生……”
那个“没有伞的孩子”,用力拥抱了生活,也被生活暖暖地搂住了。
人物名片
颜怡选,1983年出生,温州市作协会员,理发师,出版小说《如果当年》,发表《理发店那些事》《学理发的岁月》《理发师的诗与远方》等多篇散文作品。散文《我是剃头匠》 获 “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”十佳散文奖。
代表作链接:
1、《我是剃头匠》
2、《理发店那些事》
3、《贴地飞驰的少年》
4、《孤舟》
5、《归宿》
代表作节选:
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。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门道,剃头匠要掌握梳、剃、刮、剪等技艺,十八般武艺,样样精通。而这十八般武艺里面,最显功夫的便是刮胡修面了。
每逢顾客剃完头需要刮胡子,师父先用热毛巾敷在客人脸上将胡子软化,趁此间隙,从工具包里取出剃刀,在荡刀布上来回荡几下。取下毛巾,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将面部皮肤绷紧,右手执剃刀,剃刀与皮肤的夹角呈15-45度左右,顺着皮肤轻轻刮过去。手法娴熟,一气呵成,如行云流水。刀锋所过之处,哔哩吧啦,犹如过年的爆竹声,十分清脆悦耳。
刮胡子一般附带修面、采耳、头部按摩等项目,一套流程下来,主顾躺在椅子上仰头闭目,早已鼾声大作,十分惬意。
事毕,师父轻拍顾客肩膀将其唤醒。顾客缓缓睁开双眼,慵懒地伸了个懒腰,双手搓揉脸庞,似乎还沉醉其中,意犹未尽。
“来时乌头宰相,去时白面书生。”顾客经师父之手一收拾,顿时容光焕发,自信感油然而生。
——节选自散文《我是剃头匠》
新艺评:文学让理发师的奔跑有了诗意
近日在视频中听王朔谈创作,他讲到,小说里的细节透露着作者是否真的有生活、干过活儿。即便是所谓作家“下生活”的那种蹲点观察,也依旧不会有意识、有胆子进行做菜、下地之类的大量细节描写,因为作家们归根结底并不真是物质生活的劳动者。
而在颜怡选那篇获得中国散文学会年度“散文十佳”的《我是剃头匠》里,却着实充满细节。比如剃头师傅“拿出剃刀在荡刀布上来回荡几下,接着用手将皮肤绷紧,剃刀与皮肤的夹角呈15-45度左右,然后顺着皮肤轻轻刮过去。……刀锋所过之处,哔哩吧啦,犹如过年的爆竹声,十分清脆悦耳。”不是亲自拿捏过此等劳动,怕是不至于那么精准,关键还生动,有着神经上的体感和通感。颜怡选的散文常有如此这般的细节,表明他有生活,在劳作里头;同时这也揭示了今天谈新大众文艺中素人写作的某个维度,即这些作者具备生活中的行动本质,是第一手的转化生活与劳作为美的“跨界者”,而非仅仅靠书面知识和想像。这让文学瞬间拉出了分岔,让人联想到经典作家里从工人、农民中诞生的谱系和文脉。
然后,是精神状态的文字“奔跑”。颜怡选写着家人、回忆、劳动、社会变迁,从中奔跑出了诗意的感受,一种素朴的哲学。他是努力的、乐观的,传达的并不仅是作家式的东西,而是生活沉淀下个体的感悟与自我鼓舞。
毋需过高评价颜怡选的散文、小说,对于他而言,文学创作首先是让现实中的奔跑变得有意义的方式,这让具体的劳作与遥远的月亮连接起来,一点点晕染着人生。
——夏烈(文艺评论家、教授,浙江日报文艺评论版特约主编)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发布于:北京市深圳股票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