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 默 达
外卖员因低血糖倒地,路人纷纷上前施救,然而这一幕却被加工为“单王倒地身亡”的谣言迅速传播;“35岁被裁”“211毕业生失业”“16岁就跑单养家”,标题里的数字甚至比剧情更吸引眼球;休息片刻就被夸张为“猝死”,与点单人交谈就是“刁难”……在部分自媒体的“悲惨滤镜”中,外卖骑手们的一举一动似乎都“任人打扮”。
广州一外卖“单王”送餐途中身亡?官方回应:纯属谣言
有关外卖骑手的谣言愈演愈烈,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素材便于获得,外卖骑手就在我们身边,同时在社交媒体上相对沉默,澄清辟谣的难度不小;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公众的“弱势群体想象”,激化社会矛盾,博取关注和流量。以讹传讹、三人成虎,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伤害,同样也冲击着网络舆论秩序。
外卖骑手成为短视频的主角,若是真实记录生活、理性揭露问题、传递文明新风,倒也未尝不可。然而事实却是,有人将职业当作噱头,千方百计塑造刻板印象,博取关注;有人自己并非外卖员,却要虚构剧情、卖惨牟利。前有网红“小松”营造“单亲爸爸带女儿送外卖”的悲惨人设,又有男子自称外卖骑手,频繁晒出两三千元“工资条”,吸睛涨粉……当观看者为他们的“拮据生活”慷慨解囊,或是怒气冲冲向外卖平台“讨说法”时,已然落入了虚假摆拍者精心布置的圈套。
网络上也有一种反对的声音,认为“摆拍的剧情虽然是假的,部分外卖骑手面临的困难却是真实存在的”,为这些视频点赞转发“多多少少能尽到绵薄之力”。然而真的假不了,假的真不了,泛滥的同情心若用错了地方,反而变成刺向他人的利剑;卖惨者大行其道,需要帮助者却无人问津;感动的阈值被谣言拔高,还可能变为另一种“狼来了”。
更何况,许多人对这一新就业形态不甚了解。外卖骑手朴实沉默,他们风里来雨里去、与订单抢时间,但一直是用劳动取酬,靠奋斗赚钱。每一个踏踏实实的劳动者都值得尊重。将这一职业娱乐化、悲惨化乃至污名化,不仅对镜头外的真实个体无益,更伤及劳动者群体的尊严。
打碎虚假摆拍、捏造谣言者的“悲惨滤镜”,需要及时的辟谣和严格的监管,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。连日来,各地网信部门深入组织开展“清朗·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”专项行动,挖掘曝光部分MCN机构的炮制手法,封禁了一批违规账号,并追溯摆拍造谣者的法律责任,有效维护了网络空间的秩序。广大网友也要端正心态、擦亮双眼,不要轻易着了“悲惨滤镜”的道。
深圳股票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